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大败局,以及区块链就是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利用标签效应,主动为自己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标签效应 。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的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标签效应”呢? 因为贴标签识别人符合最省力规则。
我们每天都在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信息,人类的大脑也在积攒大量的记忆,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交的频次和速度都在加快,我们能记住一个人的可能性也在同步降低。如果一个没有特点的人,很难被记住,而贴标签就可以很简单的把标签化的概念和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我有个朋友长得帅,人称“房山吴彦祖”,即便第一次沟通,也会对这个标签有很深的印象。
“标签效应”影响着人们的印象管理。
贴上一个标签,就相当于我们抓住了一个人最核心的特质,这个特质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特长,也可能是他的不足,或者和他本人的兴趣爱好相貌阅历等等。既然别人对我们的认识有可能只停留在标签上,那我们为什么不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从而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那么应该给自己打什么标签?
一、角色标签
角色标签就是告知别人,你的角色是什么?你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者?角色不同,决定你的标签不同。依据所处行业不同,角色标签非常多,比如郭德刚就是“相声演员”,papi酱是个“网红”,李笑来“比特币首富”等等。
如果你是个学生党,那么你可以是学霸?学神?还是学渣?在这个角色里,你的个性标签是什么?比如,如果你是“学霸”——平常认真上课和完成所有作业,靠前一遍遍刷题,好像解决难题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你是“学神”——从来不刷题,都是考前看看书,再做个几道例题,基本上就拿到高分啦。如果你是“学渣”——对你来说,所有的题目分为三种:会的,看起来会的,不会的,每次考完试,求不挂科则心满意足。
如果你是个上班族,那么你的职业角色是什么?比如“程序猿”——挣钱多,下班晚,整天宅在家里没地方花钱去;“运营汪”——上班刷网站,下班继续刷,我们一起喜刷刷;还是“设计湿”——熬夜拼命改设计,饿了困了喝红牛。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那你是“理财大师”、“健康专家”、“旅行达人”、“瑜伽导师”、“区块链专家”等等,用一个关键词去给自己打上角色标签。
二、个人特质标签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是其内部的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我们把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的一些特点,称为个人特质,如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忠诚、畏缩等。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认清自己的个人特质,找到你个人当中最突出的部分,放大它。让人一想到这个特质标签就能准确的找到你。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性格憨厚,善良,纯朴,能吃苦耐劳,不抱怨,不功利不受环境影响,总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不抛弃不放弃让他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古灵精怪,冰雪聪明,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兼职像个精灵集天地灵气与一身,敢爱敢恨,对爱情忠贞不渝,竭尽所能辅助郭靖成为一代大侠。
电视剧中的人设是有编剧和导演来设定,不免有夸大虚拟的成分。但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只有人设特征鲜明的人物,才能获得大家的注意力,只有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才有可能被记住甚至喜爱。
所以,即便生活中,我们个性特征很普通,也要善于找准发现,适合自己的特纸标签,并且要经常放大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你。
三、专业标签
专业标签是一个人建立品牌,迈向更为成功的最重要的标签。如果你在某个领域、行业,即便是细分的垂直领域,有着专业化的能力,并能持续不断的在这个行业取得较好的名望或领先的专业技能,甚至你就是这个专业的代名词。
比如吴晓波:财经分析,从最初的《激荡30年》《大败局》为自己贴上财经专家的标签,再到如今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注重商业之美,始终专注财经领域。
比如金马:搞事情的程序员,币圈大咖,区块链专家,写作达人,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批人。
比如罗振宇:自媒体人、网红、罗胖,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读书人,从罗辑思维视频,微信每天60秒语音,再到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做足“读书人”的专业化标签。
最后
当下我们处于一个高速的时代里,信息的传递快速、社会的发展快速、人与人连接的方式范围等都在快速变化,如果想要让人们建立认知甚至建立自己的人物品牌,最容易开始的就是先大胆的给自己贴上标签。在打标签的时候,切忌不要模仿他人,做某某第二也只能淹没在人海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和其他人与众不同过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独特标签,你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星!
2000万美元贱卖!没有老朋友的人人网,爷青结
当年的人人网区块链大败局,记录了多少80后美好的青葱岁月。
它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注册用户一度达到1.3亿,活跃用户也达到了3000多万。可是只经历了短短几年的辉煌,它就没落了。
它从头到脚抄的是美国的Facebook,连界面都长得一模一样,怎么Facebook就好好的,在小扎的带领下越干越大,它却昙花一现,死得不明不白的呢?
1.清华学霸想做中国版Facebook
人人网最初叫“校内网”,创始人也是美团创始人——王兴。
2003年,王兴还是一个愣头小伙,在美国读博士学位。因为在美国留学见了世面,当时正赶上互联网大发展的好时候,各种互联网公司大量兴起,王兴也盘算着自己去创业。
不过王兴当时并没有太多的创业经验,如果要做个全新的东西,感觉有点难。不过自己做不了,还不会先模仿吗?
找来找去,他发现美国有个刚出现的公司叫Facebook,它的模式就特别好,已经在好几个美国的高校流行起来,成了同学们沟通的重要平台。
既然这样,何不在中国搞一家类似的?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的,搞一个类似的平台,也好方便校友们沟通交流。说干就干,王兴书也不读了,博士学位也不要了,回到国内创办了校内网。
校内网最开始在清华和北大学生当中传播开来。大家很喜欢这个有意思的网站,几个月的时间,注册人数就增加到了几十万。王兴当时很高兴,觉得自己回来创业真是做对了。可是他还没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
当时王兴的创业团队大概有14个人,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这个群体有体力、有冲劲、有idea,为了项目愿意连着熬几个大夜,可是缺点也很明显,青涩、没有经验。可是缺乏管理与制衡,开会容易吵架,意见没法达成一致。
互联网是个特别烧钱的行业。当缺钱的问题开始凸显,团队里也就更容易出现裂缝。当时王兴找了好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没一个愿意投钱的。倒是有一个投资人愿意直接把整个校内网给收购了自己做,他就是陈一舟。
陈一舟是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人,有眼光、有胆略,但他并没有真正从头到尾地运营过一家互联网企业较长的时间。
业内对陈一舟有一个一致观点: 他是一个好的投资人,但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家。不懂运营,也为后来人人网的大败局埋下了伏笔。
2. 从校内网到人人网
2006年,陈一舟以2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校内网,紧接着又把它和千橡集团旗下的5Q网给合并了。
从2008年以后,校内网的发展势头格外的猛。在当时,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就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学生们到了大学以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一个个地成了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其中大部分也就成了人人网的忠实用户。
陈一舟心里才不满足于做一个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呢。他在美国见过互联网企业的造富能力。一家公司一旦拥有了足够庞大的用户数量,在证券交易所上了市,那就等于财富暴涨、身价暴增。
从这一点来看,“校内网”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了。因为网站如果只针对大学生,那大学生毕业以后怎么办呢?还会来登陆吗?估计就不太会了。用户数量没有长远增长的空间,股权的增值和上市,不就成了白日梦吗?
既然名字不合适,那就必须改名。2009年,校内网正式改名叫人人网。人人网人人网,人人都可以登录和使用。这么一来,这个平台就变成了一个更多元、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让很多从大学刚从毕业或是以参加工作多年的人都能加入进来。
不过说白了,这一步棋还是抄的Facebook。Facebook一开始也是只针对大学生群体, 2006年,它宣布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从那以后,短短一年内,网站在全美国的排名就从第60名上升到了第7名。毫无疑问,陈一舟也想复制Facebook的神话。
可是,有一个成语,叫画虎不成反类犬。Facebook在宣布开放的同时,也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来优化用户体验,安抚了学生群体的抗议,也保持了网站的竞争力。相比之下,陈一舟把校内网改名叫人人网,似乎还真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在内容运营上还是以校内用户为主,对应的也是跟学校生活有关的内容。
网站里面注册的人也几乎都是学生,没有几个你认识或感兴趣的,偶尔看到几个美女或帅哥,还没法打开看动态。那你还会有兴趣吗?估计退出以后,根本不会想到要登录第二遍。
由此可见,人人网虽然把名字改了,把转型架势做足了,可是以这么个运营法,转型根本没法实现。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转型不了,我国每年在线的大学生两三千万,虽然不停地有人毕业,可也不停地有新生补充进来,照这么说,人人网就算只守着校园这一亩三分地,至少也应该能生存下去呀?何至于越来越没落呢?这就不得不提它内部混乱的管理了。
3.失败的管理和运营
人人网从校园起家,按理来说,就算没法转型成一个开放的大众平台,至少学生用户得吃得死死的。可是人人网却偏偏没有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聚焦解决学生社交或者说网络社交的痛点。
人们上社交网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个,一个吐槽日常生活,更新下自己的动态和想法,另一个就是看感兴趣的人和内容。第一个方面,人人网还算做得不错,但第二点,人人网的成绩简直糟糕。
互联网里面有一个二八原则:20%的核心用户是内容创造者,80%是跟随者。所以,对一个社交网站来说,怎么留住这20%有创造力的核心用户就成为重中之重。
不过,真正让人人网变成“人人讨厌”的,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也许是太过于着急变现和上市,人人网的广告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不仅数量多得人神共愤,还偏偏在页面上占据了重要位置,难以关闭,更没法屏蔽,用户体验差区块链大败局!当时市面上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叫“人人网改造器”的插件,卖点就是可以直接屏蔽和拒绝来自人人网的广告。
面对用户的意见,甚至还有一位后台运营曾公然回复网友,说:“老板都不管,我们为什么要去更新?”
公开数据显示,人人网的离职率太高,以至于难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运营和产品完善。另外,运营团队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激励政策。所以,团队看领导意见行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成了必然。就这样,人人网陷入了一个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外行指导内行,领导一言堂。
在互联网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叫“得产品经理者得天下”。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它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产品经理。
可是在人人网,陈一舟自己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而且显然还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他一不懂运营,二不懂产品,结果就严重影响到了运营团队的执行和效率。
不过,就算人人网开始显现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很多人也没有放弃这个平台。毕竟,对不少80后来说,人人网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自己的青春,是美好的大学生活,是难以忘怀的旧日回忆。
但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人网终于大势已去。
4. 没落的人人,无厘头的转型
2011年,是人人网由盛转衰、从顶峰跌落的一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成了压倒人人网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1年之后, iPhone4大卖。第二年,iPhone5继续创造了销量神话,把乔布斯和苹果公司捧上神坛的同时,也让移动互联网走向了现实。从那以后,大家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上网,互联网的终端也从传统的电脑终端转移到了手机上。
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社交平台巨大的变革和洗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APP,比如微博和微信开始兴起,迅速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互联网用户。而反观人人网,却没有好好地在这方面下工夫,移动端做得烂到了家,连登录都要很长时间,更别提上传照片了,用户自然大量流失。
到2016年,人人网基本已经退出移动社交的舞台。在当年一个社交平台活跃用户的排名里,微信、QQ的活跃用户排名第一,占比超过70%;新浪微博排名第二,活跃用户占比约13%;而人人网呢?活跃用户的占比只有可怜的1%。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来得太快,当陈一舟还沉迷在电脑端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人人网就被新变化和新趋势甩下了车。互联网是一个年轻人的舞台,作为一个60后,陈一舟真的有点太老,有点力不从心了。
眼看着大部分的原住民都弃人人网而去,眼看着人人网的股价一跌再跌,陈一舟开始了追热点之路,只盼着能够逆风翻盘。
2016年,网络直播成了风口,人人网也瞄准了这一领域,摇身一变成了直播人人网。折腾了2年以后,人人直播没有折腾出什么浪花来。
眼看着2018年初比特币价格飙升,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成了新风口,人人网又转身做起了自己的人人币。公司的股价也一度因此大涨20%。可是加密货币哪是陈一舟熟悉的领域啊,再加上监管对非法数字货币的重拳出击,这个项目随后也不了了之。
2018年11月,人人网社交平台业务的资产,被打包卖给了北京多牛传媒,价格只有区区的2000万美元。
至于现在还在纳斯达克上面挂着的那个人人网,早就不是我们记忆里的人人网了,而是成了一个二手车公司、美女直播公司和互联网区块链货币公司。2019年三季度,人人网净亏损为2280万美元,相当于2018年全年的净亏损。人人网转型宣告彻底失败。
5.失败总结:产品运营是根本
人人网的跌落,和陈一舟的性格和风格密切相关。作为互联网行业最早的一批创业者,陈一舟成功的太早,成功的投资人角色让他忽视了产品。只注重盈利套现,不注重产品运营也成为了人人网失败的最关键所在。
但其实,产品本身才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根本。比如当初对标的Facebook,不断改善用户体验,依然活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
再退一步说,就算不学Facebook,不对全 社会 开放,而是从头到尾就只专注于校内同学圈这个细分领域,好好耕耘,未必不会闯出一番天地。
可惜的是,人人网内部斗争激烈,无心运营,定位不准,产品太差;在外部又没能够把握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被时代抛弃也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看看在人人网衰落后,校园社交反而再次成为了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京东、腾讯、阿里都有涉足。
2019年9月初,京东推出了大学生校园社交软件“梨喔喔”,除了主打大学生、拓展业务线,还有着强化京东金融信用体系的目的。
阿里也同步推出了校园社交软件“来往”以及“real 如我”,低调地在浙江校园内测试和推行。
腾讯也在前期的QQ校友基础上推出了新的校园社交APP——腾讯校猿,抢占校园社交应用的高地。
目前仍然没有一款软件能够达到人人网当年的高度,但校园社交的 探索 却不会停止,未来哪一个网站或APP能够获得学生们的青睐还仍未可知。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区块链大败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区块链就是坑、区块链大败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区块链大败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