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区块链风险机制,以及区块链风险机制包括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区块链技术如何保障信息主体隐私和权益
隐私保护手段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对交易信息的隐私保护,对交易的发送者、交易接受者以及交易金额的隐私保护,有混币、环签名和机密交易等。
二是对智能合约的隐私保护,针对合约数据的保护方案,包含零知识证明、多方安全计算、同态加密等。
三是对链上数据的隐私保护,主要有账本隔离、私有数据和数据加密授权访问等解决方案。
拓展资料:
一、区块链加密算法隔离身份信息与交易数据
1、区块链上的交易数据,包括交易地址、金额、交易时间等,都公开透明可查询。但是,交易地址对应的所用户身份,是匿名的。通过区块链加密算法,实现用户身份和用户交易数据的分离。在数据保存到区块链上之前,可以将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哈希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该用户的唯一标识,链上保存用户的哈希值而非真实身份数据信息,用户的交易数据和哈希值进行捆绑,而不是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捆绑。
2、由此,用户产生的数据是真实的,而使用这些数据做研究、分析时,由于区块链的不可逆性,所有人不能通过哈希值还原注册用户的姓名、电话、邮箱等隐私数据,起到了保护隐私的作用。
二、区块链“加密存储+分布式存储”
加密存储,意味着访问数据必须提供私钥,相比于普通密码,私钥的安全性更高,几乎无法被暴力破解。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全部被泄漏的风险,而中心化的数据库存储,一旦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入侵,数据很容易被全部盗走。通过“加密存储+分布式存储”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
三、区块链共识机制预防个体风险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节点就区块信息达成全网一致共识的机制,可以保障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至区块链、节点存储的区块链信息一致不分叉,可以抵御恶意攻击。区块链的价值之一在于对数据的共识治理,即所有用户对于上链的数据拥有平等的管理权限,因此首先从操作上杜绝了个体犯错的风险。通过区块链的全网共识解决数据去中心化,并且可以利用零知识证明解决验证的问题,实现在公开的去中心化系统中使用用户隐私数据的场景,在满足互联网平台需求的同时,也使部分数据仍然只掌握在用户手中。
四、区块链零知识证明
零知识证明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即证明者既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某种权益的合法拥有者,又不把有关的信息泄漏出去,即给外界的“知识”为“零”。应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可以在密文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关联关系验证,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共享。
如何检测区块链智能合约的风险等级高低
随着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脚步的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物流、司法等众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也产生了很多安全问题,因而安全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测评作为监管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很多区块链研发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关注热点。本文就大家关心的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谈谈我们做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一、区块链技术测评
区块链技术测评一般分为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评。
1、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是对底层区块链系统支持的基础功能的测试,目的是衡量底层区块链系统的能力范围。
区块链功能测试主要依据GB/T 25000.10-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GB/T 25000.51-2016《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等标准,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满足相关测试标准要求。
区块链功能测试具体包括组网方式和通信、数据存储和传输、加密模块可用性、共识功能和容错、智能合约功能、系统管理稳定性、链稳定性、隐私保护、互操作能力、账户和交易类型、私钥管理方案、审计管理等模块。
2、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为描述测试对象与性能相关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实施和执行的一类测试,大多在项目验收测评中,用来验证既定的技术指标是否完成。
区块链性能测试具体包括高并发压力测试场景、尖峰冲击测试场景、长时间稳定运行测试场景、查询测试场景等模块。
3、安全测评
区块链安全测评主要是对账户数据、密码学机制、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价。
区块链安全测评的主要依据是《DB31/T 1331-2021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也可根据实际测试需求参考《JR/T 0193-2020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JR/T 0184—2020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等标准。
区块链安全测评具体包括存储、网络、计算、共识机制、密码学机制、时序机制、个人信息保护、组网机制、智能合约、服务与访问等内容。
二、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
区块链合规性安全测评一般包括“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三类。
1、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主要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年1月10日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参考区块链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
《规定》旨在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规避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风险,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规定》第九条指出: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是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牵头,浙江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编写的一项建设和评估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能力的国家标准。《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规定了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评估方法,适用于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和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建设。标准提出的安全技术要求、保障要求框架如下:
图1 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要求模型
2、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的主要依据包括《GB/T 22239-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8448-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的应用系统同样属于等级保护对象,需要按照规定开展等级保护测评。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通用要求适用于评估区块链的基础设施部分,但目前并没有提出区块链特有的安全要求。因此,区块链安全测评扩展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专项资金项目验收测评
根据市经信委有关规定,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在项目验收时需出具安全测评报告。区块链应用项目的验收测评将依据上海市最新发布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开展。
三、区块链安全测评探索与实践
1、标准编制
上海测评中心积极参与区块链标准编制工作。由上海测评中心牵头,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七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墨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编写的区块链地方标准《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测评中心参与编写的区块链国标《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规范》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同时,测评中心还参与编写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同济大学牵头编写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初级和中级教材,负责编制“测试区块链系统”章节内容。
2、项目实践
近年来,上海测评中心依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区块链安全测评实践,包括等级保护测评、信息服务安全评估、项目安全测评等。在测评实践中,发现的主要安全问题如下:
表1 区块链主要是安全问题
序号
测评项
问题描述
1
共识算法
共识算法采用Kafka或Raft共识,不支持拜占庭容错,不支持容忍节点恶意行为。
2
上链数据
上链敏感信息未进行加密处理,通过查询接口或区块链浏览器可访问链上所有数据。
3
密码算法
密码算法中使用的随机数不符合GB/T 32915-2016对随机性的要求。
4
节点防护
对于联盟链,未能对节点服务器所在区域配置安全防护措施。
5
通信传输
节点间通信、区块链与上层应用之间通信时,未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通道。
6
共识算法
系统部署节点数量较少,有时甚至没有达到共识算法要求的容错数量。
7
智能合约
未对智能合约的运行进行监测,无法及时发现、处置智能合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
服务与访问
上层应用存在未授权、越权等访问控制缺陷,导致业务错乱、数据泄露。
9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编码不规范,当智能合约出现错误时,不提供智能合约冻结功能。
10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没有与外部隔离,存在外部攻击的风险。
3、工具应用
测评中心在组织编制《DB31/T 1331-2021 区块链技术安全通用要求》时,已考虑与等级保护测评的衔接需求。DB31/T 1331中的“基础设施层”安全与等级保护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协议层安全”、“扩展层安全”则更多体现区块链特有的安全保护要求。
测评中心依据DB31/T 1331相关安全要求,正在组织编写区块链测评扩展要求,相关成果将应用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具——测评能手。届时,使用“测评能手”软件的测评机构就能准确、规范、高效地开展区块链安全测评,发现区块链安全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整改建议
区块链交易有哪些风险
进行区块链交易时,3个最需要注意的灾难性的风险是(严重性从高到低排序):个人风险、平台风险和政策风险最大风险:个人风险如果没有把控好个人风险,可能会遇到:1.密码,私钥被盗,钱包和交易平台里的所有数字资产丢失(无法找回)2.你的信息会被地下黑产卖来卖去,几乎没有隐私3.如果你在其他地方(银行,证券交易平台)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密码,其他地方的资产也会被盗如何规避个人风险:增加密码强度,不要重复使用密码,不要在网上发送密码…电脑不要裸奔(不装安全杀毒软件),不要上乱七八糟的网站(“黄赌毒”的网站是木马病毒的重灾区)所有需要
关于区块链风险机制和区块链风险机制包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区块链风险机制
评论列表